|
第八章 物权法 本章提示
# }1 j6 `! w2 K5 k% s+ O5 V m1.本章内容2011年教材略有调整,但调整幅度不大。所占分值10分左右,出小案例形式选择题的考点较多。
& v+ @9 ?6 r% p/ i本章要点繁琐,专业性强,不易理解,需要课下仔细看书。1 t1 S0 x9 L" v5 D( V
2.本章重点内容:善意取得,物权变动,担保物权。 第一节 物权基本理论 一、物与物权) A1 N' k3 H% Z
(一)物; H, \% k" i x: P* d
1.物的概念 g3 D* k( D3 g) `# g7 \
物:指人们能够支配的物质实体和自然力。
: |2 ^- y7 ]" s2 [; e8 L物是物权的客体,但物权的客体不局限于物。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权利也可以作为物权的客体。9 @- `3 N1 V O$ b8 F# d% [* u: j
2.物的种类
" M ~- @+ ? B' x" S, p# L(1)动产与不动产。% f7 S4 f, O/ ?, v* x/ h7 c$ a6 \
区分两者的意义在于:1 r8 |9 K; I. J
第一,两者的流通性和范围有区别。- u2 a N4 x' C' m9 n
第二,物权变动的法定要件不同。
- d# U6 b# C7 Z% w& a% _5 W, y第三,诉讼管辖不同。# \6 v# t: D# Z( x. b/ N0 L. b
(2)特定物与种类物。
- V- Q3 f8 [! ?3 D; l区分两者的意义在于:1 H+ O( e F# F6 J8 o# x
第一,有些法律关系只能以特定物为客体;而有些法律关系的对象既可以是特定物也可以是种类物。! D5 D; O9 f1 }5 g+ c8 i/ Q
第二,意外灭失时的法律后果不同。- W( S, I: X, o# J$ z) r! f
(3)主物与从物
- r: W$ q; [2 i* I g(4)原物与孳息。
9 g ]- o* y, {: E2 J原物是指依其自然属性或法律规定产生新物的物。孳息是指物或者权益而产生的收益,包括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 T9 l. b: ^9 E7 P- g) Z
孳息一定是独立于原物的物,树上的果实、母牛身体里的小牛由于属于物的组成分,因此不属原物的孳息。
% W/ E1 i \$ ^% |【例题】(2009年):根据物权法律制度的有关理论,下列选项中,属于民法意义上孳息的有()8 ~5 K: _1 D2 H, m
A.母牛腹中的小牛
. t( D9 i; p1 H; o, E) l: z; ]B.苹果树上长着的苹果- O5 }5 J. K8 |
C.母鸡生的鸡蛋
# V! \1 M/ ^6 H+ Y3 c; Q CD.每月出租房屋获得的租金4 P' G: f+ ?$ `; B
【答案】CD( m5 i" P1 E: b7 F- ]
【解析】本题考核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孳息是指物或权益而产生的收益,包括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天然孳息是原物根据自然规律产生的物,法定孳息是原物根据法律规定由一定法律关系产生的物。本题C选项属于天然孳息,D选项属于法定孳息。
* C8 c& b0 `, t4 l# A) x- f7 ?1 l7 a f: y X
知识点1:物权的分类
7 l3 u6 y2 I* c+ P' ?* N" v/ s(二)物权
0 c5 v4 b5 E F5 a' X1.物权
; ]( Z& J3 Y5 o! U5 c3 d h0 j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所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 J! p2 `- V! F6 P(1)物权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 m/ K9 X' [4 c4 l0 y6 {
(2)物权的内容是直接支配一定的物,并排除他人干涉。
: A& |. L" _1 m2.物权的分类
) A3 i( F: @2 s4 K4 { h% \(1)所有权与他物权:% T* j+ q" O- _
(2)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C1 F4 D2 v I7 q3 |. C* k* d
(3)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
$ P" b; g# a( k: N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7 w2 x/ P' W2 I0 O% B$ x(一)平等保护原则2 r1 b9 _0 |7 f% y Z! ]
(二)物权法定原则
: I" g5 ?9 e3 U(1)物权种类法定。
0 n9 h2 U% s) O) r7 i$ g(2)物权内容法定。
9 Y6 |& b4 `# B x(三)公示、公信原则$ j: d2 q+ w8 I1 W3 W! ?
(1)公示原则
# H) |0 R+ N# O% \( ]不动产的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可见,不动产的权利状态通过“登记”制度表示,而动产的权利状态则通过占有表示。
2 M$ c% M; N/ o1 [2 [(2)公信原则。
! @: c: i! E" p. d3 K5 A) l9 e公信:指当物权依据法律规定进行了公示,即使该公示方法表现出来的物权存在瑕疵,对于依赖该物权存在并从事物权交易的人,法律承认其法律效果,以保护交易安全。公信原则赋予公示的内容具有公信力。. O& t' [, c8 Z' O, ]" x
点睛:
% I+ l+ M# }% s8 x公信的涵义举例:张三将自己的手表借给李四使用,李四未经张三许可擅自将该手表卖给王五,王五不知道李四对该手表没有处分权,并且王五向李四按照市场价付了款,李四也将该手表交付给了王五。在这种情形下,王五付了款,李四将该手表交付,则表明手表转让依法进行了公示,即使李四对该手表没有处分权(公示的物权有瑕疵),但该转让行为也有效,则王五依法取得该手表的所有权。即“当物权依据法律规定进行了公示,即使该公示方法表现出来的物权存在瑕疵,对于依赖该物权存在并从事物权交易的人,法律承认其法律效果,以保护交易安全。”——公信原则
( C" s1 z" N! e0 P# \& Q. z$ H. }, [3 ^
知识点2:占有
& s( M3 ?' ]& v5 x e三、占有 4 v" }9 _, [' A- z
(一)概念
( ^( W- L' L' a' H; F' C! s- \占有:民事主体对物进行管领形成的事实状态。1 S+ a0 v5 D( P n
(二)占有的种类
/ C& c5 [* J6 y( X1.自主占有和他主占有 B3 Z% B" T/ w( X( X+ B: I: `% [
比如,小偷对赃物的占有属于自主占有,质权人、承租人、保管人、租用人的占有属于他主占有。
; @! I) ^& U4 a9 J5 F z2.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 U$ Q- Q: u. o8 n: z
质权人、承租人、保管人、借用人的占有属于直接占有,出质人、出租人、寄存人、出借人的占有属于间接占有。
( g) g# Q3 G$ t. {; m5 S# j3.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 \' q" E* p8 ?7 o5 e0 F9 E, t6 U/ O
有权占有如承租人依照合同对租赁物的占有,无权占有例如不当得利人对不当得利之物的占有。
0 A( V% v7 i0 q/ _/ S/ o1 U2 N7 T4.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针对无权占有而言)+ p( w5 `1 t7 V: O/ u
(三)占有推定效果。9 S6 w. Y- k# |- O) c
1.事实推定' v. Q1 S* F# t& W2 [- {& v
首先推定占有人是以所有的意思为自己占有,而且是善意、和平及公然占有;其次在占有前后的两个时期,有占有证据的,推定其为继续占有。8 W7 P$ Z: ]8 I6 y
2.权利推定。
3 s, S8 u% N+ f: n# ]& H受权利推定的占有人,免除举证责任。除非相对人提出反证。占有人无须举证,推定是有权占有。" A6 \7 |, c3 y+ ^! ]
(四)无权占有人与返还请求权人的关系 E8 w3 b$ Q' c: \. H" o. N( y7 p
1.不动产或动产被占有人占有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及孳息,但应当支付善意占有人因维护该不动产或动产支出的必要费用。
* c# N) f! t( n: q! X2.占有人因使用占有的不动产或动产,致使该不动产或动产受到损害的,恶意占有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7 U) R/ p' H2 j, Z0 `! ` y
3.占有的不动产或动产毁损、灭失,该不动产或动产的权利人请求赔偿的,占有人应当将因毁损、灭失取得的保险金、赔偿金或补偿金返还给权利人;权利人的损害未得到足够弥补的,恶意占有人还应当赔偿损失。
7 u* y& N# ?7 B3 x8 a- C(五)占有的法律保护: h; W& P# ~2 A9 D& K$ L; R
1.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侵占的,占有人有权请求返还原物;
7 P. ~% L, H- n* p% x2.对妨害占有的行为,占有人有权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
: ^/ {- l8 m |9 x8 B3.因侵占或者妨害造成损害的,占有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5 g6 z; V' `% |* Y: N* C3 M
4.占有人返还原物的请求权,自侵占发生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的,该请求权消灭。9 T" V0 I# b6 }0 P: a, [
四、物权变动) Z4 C( l6 {/ C- G2 _4 U) s3 T
1 @+ c0 ?$ y& l" ~- z( C* T知识点3:不动产物权变动
9 q9 d3 o8 f" R: k: x(一)不动产的物权变动 t, J7 O: t0 Z' M) ]3 m
1.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效力
; L' g4 O) m! U* O2 k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9 F0 `. i/ j7 M' O% w! g法律另有规定:
8 [ y. y% r, W! `(1)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
4 Y2 I7 g1 b, s1 o(2)《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变动的特殊情况:
) n5 M) |; `( z v①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自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生效时发生效力。. M; `1 W! q0 Z5 R3 s* k
②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
) G# l8 [1 r# l. \, m( l( b9 m③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
& p2 _, ]3 k: |# x& R④依照上述规定享有不动产物权的,处分该物权时,依照法律规定需要办理登记的,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
& B/ H/ s" y2 L4 r: S4 M' F(3)登记为对抗要件的情形:& G: p! G" c# K- r3 q$ N) O, m$ Y& k2 f
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8 w+ m! L: w( B4 J4 g②地役权自地役权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 ]* m# r$ N+ W& C0 L& K: z! n③已经登记的宅基地使用权转让或消灭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 l# H$ S* B* O* @
2.不动产的物权登记的规则:
% I5 ~: l& A% F9 l(1)地点
: H( v. q$ P# j" V/ F; \. e1 S' L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
8 Q& E. _2 ~. H& e; r3 \% t; P# Q(2)登记簿与权属证书
7 O( Z2 ], K. O# T7 w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记载的事项,应当与不动产登记簿一致;记载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确有错误外,以不动产登记簿为准。- a& _1 y/ d6 m8 i# f2 p( _$ ]) G8 t9 J
(3)更正与异议登记; r( ]# v* G( v, u. L
更正登记: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事项错误的,可以申请更正登记。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书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证据证明登记确有错误的,登记机构应当予以更正。
0 {: y8 Z+ \, l& U: u异议登记: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异议登记。登记机构予以异议登记的,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15日内不起诉,异议登记失效。异议登记不当,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向申请人请求损害赔偿。; x6 Y( ?% ~% z* F) l2 R" l# e
(4)预告登记- X6 G7 V$ `" a) n' f9 B- \2 N
当事人签订买卖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 J0 E8 M: ]. V4 ~6 N4 v
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 2 C9 i, h9 o( F
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3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2 b; g: I H* x6 O4 b(5)不动产买卖合同与登记
& V- p! ?: c7 V6 F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T8 A) b% w n+ r% _
(6)登记机构禁止的行为3 J; a& O1 n* J/ b
不动产登记按件收费。( X4 o( ^3 _4 k% [5 s3 T5 c
登记机构不得:
5 e/ }. D* u- o+ |: D(1)要求对不动产进行评估;, L7 @& f+ d3 B% h* j6 V( \
(2)以年检等名义进行重复登记;! u* T/ N6 m+ i# u) t
(3)超出登记职责范围的其他行为。
5 A2 |" Y2 Y0 l" d. y3 }6 f
. s' v @& k9 {* u知识点4:动产物权的变动/ R# g+ k% t Z. q/ W, x2 X9 K
(二)动产的物权变动
1 A4 A# i) H2 u" K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6 [+ n9 ^. K! I* g6 m6 T" @
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5 W& `5 Q) k; N& ~3 W1.现实交付9 X6 K% D* d5 A. U z- J! D
直接占有的转移。: B9 d) c# l- R+ C. k, w- ^) s4 l
2.简易交付& ]1 U- e3 J" B3 G9 t, ^9 d0 G
物权设立和转让前,权利人已经依法占有该动产的,物权自法律行为生效时发生效力。! x+ [0 e' g& e9 u0 H7 m
3.指示交付, [$ E) ~1 F% {3 R% x: u; z
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第三人依法占有该动产的,负有交付义务的人可以通过转让“请求第三人返还原物的权利”代替交付。
+ o! t) D+ k$ h# X; W' U8 L4.占有改定
! z0 {' }+ b# U" Z动产物权转让时,双方又约定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的,物权自该约定生效时发生效力。0 [7 U2 o# W; H7 K0 j
【例题】(2010年):甲将一台电脑无偿借给乙使用,期限为3个月。在借用期内,甲和丙订立了买卖该电脑的合同,但未对电脑的交付问题进行约定。下列有关该电脑交付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e4 H! w* Q) K6 b
A.丙有权请求甲立即交付电脑3 \4 E* ^" r& k) H6 {
B.丙有权随时请求甲交付电脑,但应当给甲必要的准备时间
$ N I0 x# z' o: P E# R* R( _$ ]C.丙有权请求乙立即交付电脑* O: \' _1 L& M% h1 l0 `* f- i) S
D.丙有权随时请求乙交付电脑,但应当给乙必要的准备时间
7 o* x7 {* \+ U【答案】B
2 d) G6 f/ f9 x. N' G5 e, [【解析】本题考核指示交付。根据规定,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第三人依法占有该动产的,负有交付义务的人可以通过转让请求第三人返还原物的权利代替交付。本题中,由于双方未对电脑的交付进行约定,丙只能向甲请求交付,因此答案为B。; E9 a% g" n4 T2 l6 |" I
(三)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则
( ?8 _2 o K3 b" j! D+ j
/ P) ~! x9 u S, _知识点5:善意取得的特别规则
$ g# W3 \* Y' x5 N1.善意取得* d9 k1 X# ?0 Y1 O( H# W3 Z4 t) l
条件:
3 w7 D/ Z3 P" T8 P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m7 o) S' K$ h& ~6 d& J
(1)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 Q1 t5 [) L6 L: x0 u; t(2)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Z$ o M0 J# J( w9 N7 e* ^
(3)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 x7 z$ H8 t; ?) A例如前面我们曾经举过的例子:张三将自己的手表借给李四使用,李四未经张三许可擅自将该手表卖给王五,王五不知道李四对该手表没有处分权,并且王五向李四按照市场价付了款,李四也将该手表交付给了王五。在这种情形下,王五付了款,李四将该手表交付,则表明手表转让依法进行了公示,即使李四对该手表没有处分权(公示的物权有瑕疵),但该转让行为也有效,则王五依法取得该手表的所有权。7 s1 C' C& J( a; R
效果:
$ O, r# S7 [, \0 m! D$ d善意取得涉及三方当事人,即权利人、让与人、受让人。善意取得成立后,在当事人间发生如下法律后果:* m1 v' L/ R' r% B
(1)在原权利人与受让人之间,原权利人丧失标的物所有权,而受让人则基于善意取得制度而获得标的物所有权。
) y# k. j1 F) V8 f2 r5 A(2)在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让与人与受让人基于有偿法律行为而发生债的法律关系,在受让人获得标的物所有权以后,应当承担向让与人支付价款的义务,而不能根据让与人无权处分而拒绝支付价款。' b7 R7 C0 F$ t$ n
(3)在原权利人与让与人之间,由于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是所有权发生转移,因此原权利人无权要求让与人返还原物,只能要求无权处分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要求让与人返还不当得利。
8 F& H# X" m7 E. E理解善意取得制度,注意:
1 q4 A; ?" ?, n1 H( h/ u8 t(1)除了动产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外,不动产也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不动产的善意取得以登记为要件。; B6 h7 `# c- M: [& y
(2)对于遗失物、漂流物、隐藏物、埋藏物,原则上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但是在特定情形下,即所有权人超过两年期间仍没有主张原物返还请求权的,有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 o9 } P+ I- n# D( j7 R1 \
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 F# F- j7 e9 E8 Q, y; O(3)善意取得不但适用于所有权的取得,也适用于他物权的取得。如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质押权等他物权也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u. w! g" o+ D/ m3 g1 v- n
2.拾得遗失物
1 a/ s* o9 a( V% B$ h! X5 [4 V* }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与权利人之间法律关系的处理原则为:7 [# U/ w# A1 S5 ~* {8 Z! _% H8 y
(1)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8 X) B" p# a* ?' F2 E2 ?7 R6 H! S
(2)拾得人在返还拾得物时,可以要求支付必要费用,但不得要求支付报酬。但遗失人发出悬赏广告,愿意支付一定报酬的,不得反悔。) _3 t/ q" q$ U$ n3 y# a! u2 d* A
(3)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5 N2 K5 H1 s2 e9 H1 c Z( }( q
(4)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都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7 h" t. w. X- v6 u(5)拾得人拒不返还遗失物,按侵权行为处理。# [- G4 P5 ^( O
如果遗失物通过转让为他人所占有时,权利有人权要求占有人返还原物或赔偿损失。具体规则为:
4 h, L6 C# T' b4 k9 |2 u, u(1)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
; ]; c5 v" |' s3 c+ \(2)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3 ?* H e5 U( x! x5 I( z
五、物权的保护! \* R M2 f) D0 J# o
(一)物上请求权
/ z; R$ O% H, Z1.返还原物请求权 E# u2 v, J5 z; t- t
2.消除危险请求权: l0 q Y% O- t4 O
3. 排除妨害请求权; C8 a f% G2 z0 ~, C$ j" t
(二)债权请求权1 m! Z' Y. N# ~( e& H) q, R
债权请求权,如请求修理、重作、更换或者赔偿损失。
0 w1 Z$ H. e% ?6 N( ?3 [6 U物上请求权与损害请求权的区别:
$ R- Y, F( Y7 [* X( c7 V6 l% u7 [(1)物上请求权旨在恢复物权人对其标的物的支配状态;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目的在于填补损害。
& [5 M- D: E( x7 X(2)物上请求权基于物权本身产生,因此其权利的行使不以相对人有过错为必要。债权请求权则多以相对人主观上有过错为必要。4 ]/ O, @( u% j5 [) f4 v" A& ~
(3)损害赔偿请求权必须以实际有损害前提,而物上请求权则不以有损害为要件。2 a7 Q% P4 ]# Q" Y+ Q1 [
在物权因他人的违法行为受到侵害时,构成侵权行为时,可以同时适用物上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 第二节 所有权 一、所有权的基本理论
3 ^& o$ O3 Y9 f+ u( C( u(一)所有权的特征及权能3 i: ?0 w8 f. K4 p0 ^4 z/ y! U. Z
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享有的占用、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p" p6 H' H3 q, s( [% D
1.所有权的特征; [7 R* B2 @4 y! j& _
(1)完整性。
; f% [/ b) u& M7 R* @(2)绝对权。/ e2 `) b6 O) o/ Y
(3)排他性。
7 [0 K. W/ \- l" E- f& |# K& t* Y(4)永久性。0 [0 @0 I: V) b
2.所有权的权能
: J0 A+ V$ e( J9 |. H0 r C" q0 }# H8 g(1)占有权。- [& @6 Y# a8 v5 @+ X* s
(2)使用权* G3 g0 q" J# m$ G0 j
(3)收益权' r+ a0 H' d# O+ |- H. ~9 ]; S9 [
(4)处分权" k$ b: z! j8 G/ F* a4 `* S
分为实事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处分权是财产所有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是所有权的核心内容。9 ]+ h7 Z* [# Z z. J; Y! h. w
财产所有人可以将四项权能集于一身统一行使,也有权将这四项权能中的若干权能交由他人行使。
) }$ y; A! Q* Q( f, S3 ]
& }, P. b9 a G- F# X知识点6:征收与征用
/ _# }" q+ q4 {4 m/ |! G. M(二)征收与征用
) o5 d) I3 i! D1.征收- ~: d' M4 }3 R% d* N/ J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依法强制取得原属于私人或者集体所有的所有权或者其他物权的行为。& p" `3 S) E9 @6 ~# G j" {
2.征用
) x+ e. s% ~1 Y% D% m" T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依法强制取得原属于私人或者集体所有的财产的使用权的行为。
- }/ `! B9 _3 X两者的相同点为:
' p7 W* T9 K. o+ N& Y(1)主体都是国家;
+ ^7 ?' R9 W' U& v(2)目的都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I, R; P0 _: B) Z6 `1 P) S
(3)性质均为强制性的。
" ?7 ^: a: [/ X" p; l2 d; n(4)除了适用于所有权外,还可以适用于用益物权,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2 L7 m, _' K% b9 g7 N
两者的区别为:. P) U7 E$ H- M2 D r) r
(1)法律效果不同。
5 |6 v- R1 p9 p征收是财产所有权发生变化,而征用是使用权暂时发生变化。
) z* S& d" |" S: a* k( ?(2)适用对象不同。. V: h4 o& x0 |7 _1 `4 ~
征收针对不动产,不包括动产;征用则不动产和动产都可适用。
* b" x0 Y5 W1 A# T: H(3)适用条件不同。$ X- Y2 v) V+ k0 c4 b, {
征用必须是为了抢险、救灾等紧急需要。
6 `9 w# d6 k% M: V$ T( j二、各类所有权
?; Z, h- |) ~# c* J1 H, ~(一)国家所有权
: g9 N: {# C B! d5 {国有财产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4 `+ D8 ]% A' Q" o% }; r% c5 z7 G6 S' _
国家所有权客体:(熟悉即可)
/ Q# s# Y6 i' r. a(1)城市的土地、矿藏、水流、海域;0 H% ?6 U) U1 |
(2)无线电频谱资源;
, _, o/ F1 X N8 |& O2 w6 J4 _! j9 W(3)国防资源
- C7 p2 O( H2 e. i(4)法律规定属于国家的野生动物资源;
: ~ B0 X# T0 [- U/ S(5)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0 D7 L5 z; t# k3 a/ G. m: Y+ y
(6)法律规定属于国家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及铁路、公路、电力设施、电信设施和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依照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的,属于国家所有;
X4 n8 Y6 G- y4 t) L# n(7)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B. y" {6 z6 G8 Y: m1 q, c% w1 @
(二)集体所有权& t, ?6 K) h1 Y
劳动群众集体组织所有权的客体可以是法律规定的国家专有财产以外的其他任何财产。
( n( Y6 U1 I( @& F& j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其负责人作出的决定侵害集体成员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集体成员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 z; h/ V! k3 V5 }$ n2 \(三)私人所有权$ ` ~% F; X) a2 t& X
私人对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原材料等不动产和动产享有所有权。
2 v* {$ n/ g9 Z R' @& _
9 G+ M ~! w; c% t知识点7: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 Z G" k- Y+ Q三、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9 n; F; |1 T" m" a
(一)概念( h4 I" b( Q* _( @1 Z( [5 |0 u' g
1.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 Z8 Z3 T; U) h* ^$ l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5 Q) ]- Q9 N# c5 D8 \7 s
权利人不得保留专有部分所有权而抵押其共有部分,也不得保留成员权而转让专有部分所有权与共有权。
* a% O! g6 K2 k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在转让时,其他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不得享有优先购买权。& [3 ?2 S6 P4 G8 O0 k! V2 p
2.业主8 t/ {9 a A8 Q, R9 c- e
指依法登记取得或者根据物权法有关规定取得建筑物专有部分所有权的人。7 J5 K+ ]) [/ {/ T3 Z4 F* N5 R
基于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商品房买卖民事法律行为,已经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但尚未依法办理所有权登记的人,也可以认定为业主。
# U) g/ V* h- n7 w* l% k5 W3 w4 A7 [业主与物业的承租人、借用人或者其他物业使用人约定由物业使用人交纳物业费的,物业服务企业可以请求业主承担连带责任。
' Y# k1 S( A3 l z& Q# z% ?(二)客体+ w1 o, l; l: P3 q. L* B
区分所有权的客体包括:一是专有部分;二是共有部分。
3 V/ ]& k$ m0 q# ?$ z1.专有部分的所有权- F; F" W' A p
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有权对专有部分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n" i6 J: F- a0 F# ~/ _6 S
业主行使专有部分所有权时,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
) v, f9 [# B" v. g7 w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0 I% k+ f7 L( L+ X9 m
2.共有部分的共有权,主要包括:: h) `0 S; K5 G3 r
(1)建筑区划内的土地,依法由业主共同享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但属于业主专有的整栋建筑物的规划占地或者城镇公共道路、绿地占地除外。* v+ z7 F# O) v' ^
(2)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5 Q: `# v- K0 k9 W0 E
(3)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5 z6 i+ T& E, b, I Y+ F4 B
(4)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
0 ~2 l# S& u: {+ B& E' Z" |, c(5)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 p0 u0 j/ C; J0 n; C
业主对专有部分以外共有部分既享有权利,以承担义务,而且此义务不得放弃。在转让专有部分所有权时,共有部分的共有权及共同管理权必须随之转移。
$ K- C- A- C" G( W! x; w3.共有部分的共同管理权即成员权
: R) f* Z7 P( W5 C业主可以设立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5 W4 K/ D5 [* t6 e
下列事项,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1 D' d" c' M; k& }7 R8 |4 e
(1)筹集和使用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
0 G4 k/ _5 ]* u$ k8 w9 i z(2)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P: B7 Y! m& ?- V# ^
其他事项,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
6 P1 W- K$ e$ i$ H4 }" k3 p【例题】(2010年):根据物权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表述中,错误的有()。
( X3 |6 B' _: {6 V- QA.业主对于专有部分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
; Q: H: l3 k" LB.业主对于共有部分的使用,应征得其他业主的同意
1 g& ]: M$ u3 NC.业主对于共有部分的使用权,应当按照业主专有部分建筑面积的比例来决定% ] c- l1 a% E' l
D.业主大会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机构,应征求房地产开发商的意见
U0 x* |6 l, D# B5 B# K【答案】BCD
5 e, ]% G$ X/ A7 {$ F8 x7 ?【解析】本题考核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根据规定,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业主行使权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因此选项A的表述正确;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使用共有部分时不需要征得其他业主同意,因此选项B、C的表述错误;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需要由业主共同决定,但不需要征求房地产开发商的意见,因此选项D的表述错误。
( R6 Q; i/ r9 s% j/ I1 m7 o- D- f
+ `) m3 v4 s2 z, F: ~ U+ _知识点8:共有
) Z5 y/ z V8 x: b6 w四、共有
9 G% U% q) x" a! T0 Q4 {(一)共有概述
% N* h1 F# [. d: j0 D1.指某项财产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权利主体共同享有所有权。
5 W, g/ A4 K3 w2 x共有方式有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3 o- I, C2 M( |! k共有的法律特征为:7 `% A- ^. f+ n/ p
(1)共有的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民或法人。但是多数人共有一物,并非有多个所有权,只是一个所有权由多人共同享有。1 i% I/ x7 B' f) m8 y
(2)共有物在共有关系存续期间不能分割,不能由各个共有人分别对某一部分共有物享有所有权。每个共有人的权利属于整个共有财产,因此共有不是分别所有。2 E6 Z" a" h' G1 O* C
(3)在内容方面,共有人对共有物按照各自的份额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或者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在处分共有财产时,必须由全体共有人协商,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决定。
3 l3 C/ }4 F+ p& x: b s(4)共有法律关系的权利内容只能是所有权,对于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及其他权利的共有,称之为准共有,只能是参照共有制度的相关规定。
& J& ~9 i) N. a) I) j( n9 |(二)按份共有$ F. f ^; a. ^5 }
1.按份共有人按照预先确定的份额分别对共有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但对共有财产的使用,应由全体共有人协商决定。按份共有人死亡以后,其份额可以作为遗产由继承人或受遗赠人获得。# E0 J" S. M0 W- c2 g: g
2.按份共有人有权自由处分自己的共有份额,无需取得其他共有人的同意,但是共有人将份额出让给共有人以外的第三人时,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的权利。( R, C' ~5 k- I6 v5 T
(三)共同共有
5 U. E) ?! M! c$ }- H2 |/ V. K共同共有中,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不分份额地享有权利,对共有财产享有平等的占有、使用权。对共有财产的处分,必须征得全体共有人的同意。共同共有关系终止,才能确定份额,分割共有财产。) _: c* o1 [) D( r+ C. i2 J
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
& j& A2 J& {6 g(四)共有物的处分
# @/ I8 W5 I v$ G0 y# D, v1.共有物的处分, M0 r6 {1 x9 |& Y
处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体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5 d* b4 j. i3 a7 \* V2 ~2 \1 {" Z
2.费用的承担* F% |) d# M+ X* y% j
对共有物的管理费用以及其他负担,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份共有人按照其份额负担,共同共有人共同负担。
2 {& ?+ a6 R% N! E4 P7 m1 h3.共有财产的分割# ~9 I- e, C( ^# m) G/ Z6 U5 E, \6 w: x
对共有财产的分割可以采取三种方式:协议分割、实物分割、变价分割或作价补偿。# R2 ?. H1 K& ]0 ?" W8 W! ~8 \
共有人分割所得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有瑕疵的,其他共有人应当分担损失。
1 f+ h0 ^1 i) x! Q. q- p4 z/ l3 D(五)共有的对外关系
! v# y- j& f( L) e1 |6 x3 T因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产生的债权债务,在对外关系上,共有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连带债权债务关系的除外;
4 T2 y) g b/ z u* _在共有人内部关系上,除共有人另有约定外,按份共有人按照份额享有债权、承担债务,共同共有人共同享有债权、承担债务。偿还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份额的按份共有人,有权向其他共有人追偿。+ w0 t/ m- `# @1 O
五、相邻关系
$ p" R: M. f3 H相邻关系有:因通行、用水、排水、修建施工、防险、通风、采光、不可量物产生的相邻关系。3 j: z) i6 a6 k( }: Q# f8 ], W
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法律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 第三节 用益物权制度 一、用益物权的基本理论* t9 B: h$ z- i0 L
(一)用益物权的概念
- ~5 k3 c! {! b1.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7 J8 h, s4 X G$ Z7 \3 m
2.用益物权包括:
/ I' v8 t/ T' h3 s9 h; ~3 i7 D2 b0 w(1)土地承包经营权;
4 H( w! Y7 A+ ]% ~" |$ z6 x(2)建设用地使用权;
9 s- w7 H" T+ ~4 e! I4 b5 j$ \(3)宅基地使用权;
9 L3 [) d, m% r& M) c4 r(4)地役权;2 ~7 d% h" O8 m7 y1 c7 Y( O% u( b
(5)准物权,具体包括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等。
! M+ K7 {4 v, U2 `6 O6 W7 e3.用益物权的特征:
/ T! ^" V' z4 f/ B. |. Z9 b(1)用益物权以对标的物的使用、收益为主要内容,即注重物的使用价值,并以对物的占有为前提;
. k; _: i: K' v# d0 [; b(2)用益物权除地役权外,均为主物权;
4 O+ v9 f4 [& z# ^ b' I% {/ O. r(3)用益物权是他物权、有期限物权,这一点有别于所有权。
' V/ G* S( O6 c" y3 v' U5 t
3 `" {3 D* e5 B8 q8 W知识点9:用益物权 G' ~" m3 e5 U3 i- c- E1 m
二、主要用益物权介绍
0 [8 B4 n! ~- n(一)土地承包经营权# Z) c& u- l+ q4 Q
1.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
7 n; c4 z/ h& z3 C9 D( `2.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为30年至50年。林地的承包期为30年至70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承包期届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
7 a0 N+ R& d- Y8 l; R+ i3.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
# P0 ^( X' o9 i" F: a. O4.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4 c/ g* t4 ^( ^" h/ _
(二) 建设用地使用权6 z) D3 Z0 S# \: F: {/ b
1.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
4 {1 }. f% i) e1 U V3 ]" Y. ?" b2.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采取出让或者划拨等方式。. r( b1 m* w6 l- u1 X- e
3.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的方式出让。采取招标、拍卖、协议等出让方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当事人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 l% L( m$ H6 C4.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建设用地使用权自登记时设立。
" p( |$ p3 G8 Y @( W5.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有权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附着于该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一并处分。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该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处分。
) t! h4 T+ k. r6.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 c) ^2 v' ^/ {$ ~ i2 [) p
(三)地役权
- B) x6 {4 s) y* f2 W" u) q8 o9 K1.概述! l4 D, h/ O) r- i! t2 ?* L& c! _
地役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他人的不动产为供役地,自己的不动产为需役地。
+ x2 {( H, n. Z地役权自地役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u( }! M# L: G! b* \
2.地役权与其他用益物权之间的关系
" n0 j+ B+ p( _) J$ f# a i(1)土地所有权人享有地役权或者负担地役权的,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时,该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宅基地使用权人继续享有或者负担已设立的地役权;
3 |' b2 q- f, W9 e2 Y2 O(2)土地上已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的,未经用益物权人同意,土地所有权人不得设立地役权;
# {. A. i S* _2 d4 ] s$ ]8 ~(3)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转让的,地役权一并转让,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地役权不得单独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抵押的,在实现抵押权时,地役权一并转让。
6 H- R6 C6 d$ V& ?, w3.地役权效力% a/ P8 f, P- B$ l2 f3 d5 \6 [( h
(1)地役权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利用目的和方法利用供役地,尽量减少对供役地权利人物权的限制。
! z: O$ s/ i+ ~$ \ o8 H(2)地役权的期限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的剩余期限。 z6 b3 {. e5 R3 d, R, T
(3)地役权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地役权消灭:, U3 Q) m+ y0 N7 q8 h+ M
①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滥用地役权;# @# V+ b" A+ g$ F
②有偿利用供役地,约定的付款期间届满后在合理期限内经两次催告未支付费用。 第四节 担保物权 一、担保物权的基本理论6 ?5 s: B! n7 \3 N; J" s
担保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
, ~, [7 s9 x* {9 l% }, p担保物权的特性:5 N9 E* M& O# s, U
1.从属性
2 J2 E( m5 \" j2.不可分性6 ~ |* J: }+ g5 r% r4 t T" x" t
2.物上代位性: S+ R0 |9 t. ~1 j
" l. ]% T" z6 |2 F' m
知识点10:抵押
" t% D: G( a' W5 E" H0 C2 Z二、抵押
1 J# n! P8 @0 @+ K5 C(一)抵押的概念与特征
+ I4 u! H% B' [. n3 x/ H(二)抵押权的设定
. k( u1 @/ F0 @/ K" l% Q0 k抵押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4 }% C# r, x+ n |流押条款:抵押权人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前,不得与抵押人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抵押财产归债权人所有。
# R3 V; ~% }) e( N7 c+ p点睛:流押条款无效,如果该条款无效不影响合同其他条款效力的,其他条款继续有效。+ _0 S7 ~7 T6 [
1.抵押物% D& g) x, s8 W( l! C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财产可以抵押:2 f4 r; T+ @* l7 Q0 c, t
(1)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F3 H& R+ @4 x( Z6 s" `8 A B3 F
(2)建设用地使用权。
; v) C" T* W8 X9 \* S; H2 q7 U(3)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
2 H" f2 \% h5 D# W1 I(4)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 ; f: k9 x* v+ r( s. @3 b; a# P
(5)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 6 c. ?6 d! ]0 {4 l" o# u7 D: Q
(6)交通运输工具。
2 e7 e; \" V, f(7)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
# L( `) W: H6 o U, R9 G( y( }& {★★下列财产不得抵押:
0 T2 _/ H/ R8 S& Y- G$ ?(1)土地所有权。$ Q; P4 Z4 W \7 X+ O- I, m, G% R
(2)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
! J7 b/ W. d6 Z% S(3)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
4 J: \" z: z- _. T `5 ?(4)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 + D5 p7 W' j" t0 ?
(5)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 D; i4 O J7 i4 ^! y }8 C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
' T+ s! C% K# D* q4 v2.抵押登记
4 q' C( L- n7 n4 e(1)以下列财产抵押,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
- Q, L! L, X M9 k* Y①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 D) A9 A% P* s②建设用地使用权;
! n' u- b. b$ U' I/ F0 x/ M③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
" `; ^+ h1 ?" ?; T7 u. K; d2 r④正在建造的建筑物;2 @2 D* @4 D; H7 ~
(2)以下列财产抵押的,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q! o* V4 c7 d2 t: Z2 ^& Z# R6 F, }
①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 e8 b8 t" U( ?- F$ a. ~7 X2 ~
②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 l& X, X8 _9 @$ N! Y
③交通运输工具;
# L9 j8 u# v! R" L④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动产;3 o: }0 n1 A" {" ^. f
(三)抵押权的效力
9 M/ n4 ], S5 x" A1.抵押人的权利2 \, \1 E. W! N' \1 C ?/ F$ w
(1)抵押物的占有权。' L2 M% f8 s! I
(2)抵押人对抵押物的处分权。
* B& d2 A, k: G+ @3 s: {3 Q2 D; L(3)抵押物的收益权。
9 k8 v2 `3 M+ s: H! v- v; x @(4)抵押人对抵押物设定多项抵押的权利。3 G& ?. l0 z2 y3 e% t
2.抵押权人的权利2 I0 h8 }: b' H- Q, \
(1)保全抵押物
' x2 d! f. h5 c) c; z1 S+ ^ s(2)放弃抵押权或抵押权顺位。; \5 p" ~! U/ r( ]# ]. o
(3)优先受偿权$ Z5 d, {) B* p" a
(四)抵押权的实现+ a0 G: B0 l& b! a- W
1.抵押担保的范围: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实现抵押权的费用。
- @' V4 q/ X! N, I5 p' h2.抵押物拍卖价款的清偿顺序:实现抵押权的费用;主债权的利息;主债权。
* n7 s6 d8 H- V: s3.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拍卖、变卖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依照下列规定清偿:$ D' x! D+ J% v: H) U: A a' ^
①抵押权已登记的,按照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
! J5 ]4 p& v" Y$ `②抵押权已登记的先于未登记的受偿;
: @$ a/ }5 e4 z9 X# n) F* X, _) G9 O③抵押权未登记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
$ I4 s1 Q& b- y9 A7 z7 z7 r3 {4.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顺序在先的抵押权与该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一人时,该财产的所有权人可以以其抵押权对抗顺序在后的抵押权。
; b+ p& F" F2 S# {2 A6 w! h3 R5.同一财产法定登记的抵押权与质权并存时,抵押权人优先于质权人受偿。同一财产抵押权与留置权并存时,留置权人优先于抵押权人受偿。
( I5 I+ G7 v# `3 y. K, Q4 ~(五)最高额抵押% J% z" u) r7 z
1.概念% j" ~8 ]) F! p4 ~
指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对一定期间内将要连续发生的债权提供担保财产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有权在最高债权额限度内就该担保财产优先受偿。, ~" t4 J2 g. Z# R
2.最高额抵押担保的债权确定前,部分债权转让的,最高额抵押权不得转让,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抵押权人的债权在下列情况下确定:% v' t2 s: H4 y
(1)约定的债权确定期间届满;* P4 [& z; S/ i, u! Z
(2)没有约定债权确定期间或者约定不明确,抵押权人或者抵押人自最高额抵押权设立之日起满二年后请求确定债权;
6 ?3 Q3 o& p( k3 i! g(3)新的债权不可能发生;
7 M r0 J3 ]: @) s6 b* n(4)抵押财产被查封、扣押;
$ ~' @& u/ e* Y, ~6 ]- \7 \: }(5)债务人、抵押人被宣告破产或者被撤销;
! P( ]9 F0 `5 K(6)法律规定债权确定的其他情形。- X# D2 a9 M# @2 m' J
3.抵押权人实现最高额抵押权时,如果实际发生的债权余额大于最高限额的,以最高额为限,超过部分不具有优先受偿权;如果实际发生的债权余额小于最高限额的,以实际发生的债权余额为限对抵押物优先受偿。
! d1 V- I2 p7 {8 p8 Z' _) B(六)浮动抵押' C5 {" g* |- G- Y
浮动抵押:经当事人书面协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将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实现抵押权时的动产优先受偿。
9 S1 P& M- p( H* r* j' v1.主体特定: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
7 a% `8 ?. i! W5 ?4 u% R- t& H3 z2.客体要件:不确定动产
3 S7 I; p4 k& v4 q, Q) E3.生效要件:书面协议,合同生效,不以登记为要件: O, `+ g* e- g8 \
4. 浮动抵押的抵押财产自下列情形之一发生时确定:* v* L g* z4 }6 F! w/ c
(1)债务履行期届满,债权未实现;
5 V) Q, f5 k" l, W(2)抵押人被宣告破产或者被撤销;
* P- U" i, ^& w(3)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 V9 G) |2 E5 s& i; S& c) z
(4)严重影响债权实现的其他情形。
- k% X, E k6 k9 U4 L% Q/ X【例题】(2010年):甲公司向乙银行借款,同意以自己现有以及将有的全部生产设备、原材料、产品、半成品进行抵押。根据担保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该抵押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J3 y: n( ?5 g+ DA.甲公司与乙银行协商一致时,抵押权设立
& w/ N, K! V$ g& pB.甲公司与乙银行协商一致,并达成书面协议时,抵押权设立8 X8 Y, n6 `) I
C.该抵押权非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v0 d! k# ]/ Z# D; P
D.如第三人乙向甲公司支付了合理价款并取得抵押财产的,则抵押权不得对抗该第三人
! C* Q, H3 V8 ~【答案】BCD
; q, G* A u6 F【解析】本题考核浮动抵押。浮动抵押必须经过“书面协议”,因此选项A的表述错误,选项B的表述正确;浮动抵押的设立是以合同的生效为条件,不以登记为要件。但是不登记的,抵押权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因此选项C的表述正确;在动产浮动抵押“结晶”(抵押财产确定)之前,即使浮动抵押办理了登记,该抵押权也不得对抗正常经营活动中已支付合理价款并取得抵押财产的买受人,因此选项D的表述正确。
; z: |* p1 I, y0 p4 I& _" p
, |1 H/ o" m, `* [( M; O, L! W知识点11:质押
, I9 r9 {3 k5 e2 d! F: r% {( _三、质押% y: A0 s& h) O
(一)质押概述
# p2 d! Z- Q" J( r& a质押与抵押的区别:标的物范围;是否转移标的物占有。/ f* z# o3 K! ^3 [" k( i2 S
(二)动产质押
' l5 }3 v" V% u" J2 V p) p: B: e1.设立质权,当事人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质权合同。8 x D& ~0 j. G0 ]; J
质权自出质人交付质押财产时设立。
9 u% z7 ^2 c2 C* \- E* R$ u( y6 j* m质权人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前,不得与出质人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质押财产归债权人所有。(流质条款)
, N! h, @" Y- U @7 b点睛:流质条款无效,但不影响合同其他条款效力的,其他条款继续有效,所以属于部分无效的合同。
6 K2 F, _% w! b/ c+ D2.动产质押标的物# K# R8 k8 `1 k
出质人以其不具有所有权但合法占有的动产出质的,法律保护善意质权人的权利。善意质权人行使质权给动产所有人造成损失的,由出质人承担赔偿责任。(质权的善意取得)
0 l' _7 U: h- \9 E- k. j4 i动产质权的效力及于质物的从物。但是从物未随同质物移交质权人占有的,质权的效力不及于从物。7 O) y$ T5 P/ s8 b* X" E
3.动产质押的效力
' ~+ G( i( R7 m- x1 q动产质押设立后,在主债务清偿以前,质权人有权占有质物,并有权收取质物所生的孳息。
" [9 t: k: l$ W2 H7 z X质权人在质权存续期间,为担保自己的债务,经出质人同意,以其所占有的质物为第三人设定质权的,应当在原质权所担保的债权范围之内,超过的部分不具有优先受偿的效力。
! b" h/ k$ Q( _9 t, m9 M |(三)权利质押 h: U9 ]4 f* A ?3 T0 Z
1.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权利可以出质:5 U9 k* \! m4 s5 X$ [3 |: `
(1)汇票、支票、本票;3 F9 U& |' {6 n) B
(2)债券、存款单;
7 a' T9 u" E; Q' o- n6 W: I(3)仓单、提单;
) m: J9 Q# Q0 s7 [ f; W(4)可以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
4 S& C `. Z8 x(5)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2 q+ P! J& c8 ~ r
(6)应收账款;
q2 b9 F! }; A9 o* }) R(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出质的其他财产权利。
1 a0 j2 x8 ]* J) m/ F2.权利凭证交付为生效要件的权利质押
3 b% D x9 ^5 O: J3 h以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权利凭证交付质权人时设立;没有权利凭证的,质权自有关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的兑现日期或者提货日期先于主债权到期的,质权人可以兑现或者提货,并与出质人协议将兑现的价款或者提取的货物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 x7 |2 r( u5 R% t8 i" h5 z) T9 P2.登记为生效要件的权利质押
8 g" \. K O# c% G; S' r8 I, ?(1)以基金份额、股权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以基金份额、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的股权出质的,质权自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以其他股权出质的,质权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基金份额、股权出质后,不得转让,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除外。出质人转让基金份额、股权所得的价款,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6 x: Y3 z: Z7 Y+ W5 n3 Y
(2)以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有关主管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出质后,出质人不得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除外。出质人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出质的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所得的价款,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 ~, H$ ]; f. [# i& q(3)以应收账款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应收账款出质后,不得转让,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除外。出质人转让应收账款所得的价款,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 T g+ k. J7 f, c1 K+ n- _% I7 B ^7 g4 \
知识点12:留置
$ R% M- Q5 H' h+ e6 F四、留置$ Y& G* V0 S3 q; G; ~( L) ?; g2 x
(一)留置权概述
( V, B3 F1 r( _. W2 Q(二)留置权的成立条件
- m7 X+ N3 x. u# }" O1 B1.债权人占有债务人的动产;
`& H7 j; p i4 k& e1 d2.占有的动产与债权属于同一法律关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6 ^; k: @ C3 i% k$ H7 Z
3.债权已届清偿期且债务人未按规定期限履行义务。) {3 s6 j) _/ [0 o& p V
(三)留置权的效力! c& y% [2 P. H1 {# | e7 I
1.留置权的效力及于从物、孳息和代位物。4 `) ^! ~4 E- t# S$ e% r& d
2.留置物为不可分物的,留置权人可以就其留置物的全部行使留置权。% [! u2 A0 t2 |# |" c" R
3.同一动产上已设立抵押权或质权,该动产又被留置的,留置权人优先受偿。9 ]$ @4 X- n( A; D* H
4.留置权的效力分两个层次:2 g( u: z$ `' x! e4 Y) n1 i
(1)留置标的物2 s/ h5 \9 @ y8 K! `' [# A
债权人在其债权没有得到清偿时,有权留置债务人的财产,并给债务人确定2个月以上的履行期限。
0 A" ?5 r. ~$ r(2)优先受偿
: W3 ]8 q- F4 d z6 f债务人超过规定的期限仍不履行其债务时,留置权人可依法以留置物折价或拍卖、变卖所得价款优先受偿。 逐章精讲班+冲刺串讲班=听课班,最精炼的组合套餐,史上最低的辅导价格!“60元/科”(包括练习题、冲刺试卷、模拟题)。听课班旨在为更多考生提供听课的帮助,并顺利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