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3FF.tmp.png 题 目 系 别 专 业(班 级 ) 姓 名(学 号 ) 指导教师(职称) 日 期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400.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411.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421.tmp.png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 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2007级金融与证券1班 张三 123456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432.tmp.png内容摘要:农村信用社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企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试点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获得了飞速发展。全国各地的农村信用社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服务“三农”的功能进一步强化。然而,当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责任不落实等制约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法人发展的核心问题都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本文阐述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在发展模式、产权改革、管理体系、法人治理、业务发展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443.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444.tmp.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454.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465.tmp.png 目 录 一、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475.tmp.png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回顾………………………………………………………3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初期(1979——1995)………………………………3 (二)农村信用社全面改革阶段(1996---2002)……………………………3 (三)深化改革阶段(2003至今)……………………………………………4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5 (一)农村信用社产权主体级不够明确………………………………………5 (二)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5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职权和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6 三、发展对策…………………………………………………………………………6 (一)未来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应注意的问题………………………………6(二)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改革……………………………………7 (三)完善完善农村信用社发展经营管理……………………………………8 参考文献………………………………………………………………………… 11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486.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497.tmp.png 一、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回顾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始于1979年,迄今已有29年。农信社改革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初期(1979-1995年) 1979年1月,为了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国家成立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委托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1984年,国务院105号文件批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在农业银行的领导、监督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存贷业务,成立了由其控制的县联社。譬如,吸收农民入股,取消入股数量限制,按盈余对股民分红,恢复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及干部选举制,改农业银行对信用社的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建立县联社领导基层信用社等。 这一阶段,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就:…………… (二)农村信用社全面改革阶段(1996-2002年) 1996年8月22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实施以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首先,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其次,由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最后,按合作制原则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规范。随后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农村信用社合作社管理规定》和财政部《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具体内有如下:……… (三)深化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这次改革要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开始浙江、山东、江西、贵州、吉林、重庆、山西和江苏8个省市率先以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历了多年的不间断的农村信用社制度演进后,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探索体制改革、改进经营管理、增强为农服务以及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必须看到农村信用社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而且很多问题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仅仅通过一次改革是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这些问题还将继续影响着我国信用社的发展,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以后的改革应该重点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取得突破。 (一)农村信用社产权主体仍不够明晰 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近来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在表面上是明确的,但实际上,法人产权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导致产权边界不清晰、产权监护人不落实等情况。入股农民没有独立的产权并与农村信用社建立稳定的利益机制。入股农民不能或很少转让自己的股份,得不到分红派息,也不能参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农村信用社的经理人员不是由股东雇用的,而是政府任命的,股东就不可能监管自己的资产,也就不可能充分享受自己的资产收益权。............. (二)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目前的法人治理机构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没有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激励和约束的问题也没有很好的配 合。法人治理不完善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极度分散,缺乏持股份较大的股东,也没有建立起小股东参与治理的有效机制;二是社员(股东)参与管理的机制都还很不健全,对经营管理层的约束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内部人控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三是董(理)事会职能发挥不充分,职责不明确;四是监事会缺乏独立性,制衡和监督作用没有真正体现;五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村信用社的绩效考核机制不能有效评价农信社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职权和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 按照国务院关于“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要求,由省级人民政府全面承担对当地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农村信用社管理制度框架。根据新的监管要求,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加强金融健全,省级人民政府通过省级联社等机构依法实施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农村信用社自主经营、自我发展。...... 三、发展对策 (一)未来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从历史经验来看,政府直接干预和参与农村信用社和银行,都是不良贷款产生的重大根源。地方政府如果不退出这些金融结构,很容易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取款机。即便地方政府有着税费来源作为政府信用的保证,三农服务将受到实质性的影响。无论是新建真正意义的农村信用社,还是改制后的农村信用社或银行,应该对政府股份或者政府通过其控股公司所掌握股份的退出限定时间,确立程序。........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498.tmp.png根据公司治理理论,农村信用社的治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二是以农村信用社股东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从现代企业制度演进的历史逻辑角度考察,利益相关者模式早已对股东治理中心模式进行了修正,因为企业的行为后果会滋生很多相关社会问题,企业理应负起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义务,而不仅仅是对股东负责。作为向现代金融企业逼近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除了向股东负责以外,还应该向农村信用社的所有员工、存款人、借款人、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以外的其他金融服务的需求者等等利益相关者负责。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利益相关者这条主线来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要逐步树立农村信用社利益相关者概念 农村信用社的目标不仅仅是考虑股东利益,还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追求经济绩效、关注股东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能损害社会利益和农村区域发展利益。 2.要充分界定政府在农村信用社发展中的作用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过程,应以市场为主要发展方向,并逐渐完善治理机制,是一个发展市场、减少计划控制和政府干预的过程。对政府而言,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培育和发展和市场有关的机制,如:明晰产权、制定经济法规、鼓励市场竞争等,对农村金融企业而言,就是要不断深化市场机制的利用,减少政府干预,在提高所有权结构的多元性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 3.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外部治理的作用 在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中,当然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考虑所有相关参与,如要考虑众多的存款者和贷款者的现实参与,在操作难度太大。因此,这些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维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一种制度性的合约或市场型合约来维护。监管机构通过法律形式界定一个框架,建立某种市场秩序,并通过市场自发的优胜劣汰机制激励和约束农村信用社及其经营者,发挥外部治理的作用。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1)银行监管机构要切实履行对农村信用社实施金融监管的职责,强化对其法人治理结构的监管处置权;(2)省级联社要承担起行业自律和管理的职能,加强对辖区内农村信用社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管理和指导;(3)国家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合作金融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尤其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框架和运行。 (三)完善农村信用社发展经营管理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当前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中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防范化解风险任务尤为艰巨。因而,尽快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都是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过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除了改革和管理的功效,还得益于发展创造的机会,而发展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经济景气的宏观环境;得益于金融市场全方位拓展的行业环境;得益于各项政策扶持的政策环境。这是历史给予这一传统机构解决自身重重困难和问题的空间。在这历史的空间里,如果把握住了机遇,一着主动,步步主动;一着被动,则永远被动。当然,农村信用社要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任重道远。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4B8.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4C8.tmp.png参考文献 1.于海.中外农业金融制度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 2.李树生.合作金融.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 3.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动中国的农村金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 4.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1。 5.张乐柱.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 6.郭家万.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 7.边桂莉.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北方经贸,2006,10。 8.黄培.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面临的问题与改革着力点.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0。 9.程燕.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10。 10. 指导教师评语: 论文(设计)等次: 签名: | 答辩委员会评语: 论文(设计)成绩: (成绩按指导教师占60%,答辩委员会占40%) 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