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60+行业真账实操,视频+实操+答疑2023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2021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2021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课程
免费会计考试题库 花10天的工资,换10年的高薪! 2021年税务师考试课程会计通,专业的财务咨询平台
楼主: 游走

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解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6: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铺垫

所谓铺垫,指的是将类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与叙述的主要事物放在一起,前者用作陪衬,以使主要事物鲜明突出。比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月夜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又如张耒的《初见嵩山》: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首二句不直接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写起,“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得到短暂的开豁。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又为读者拉开一道帷幕;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的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由于有前面的重重笔墨给它作了铺垫,嵩山的出现便特别引人注目,能够把人的兴味调动和集中起来。
会计社区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会计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6: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抑扬

所谓抑扬,指的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具体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比如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一、二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尤其是首句,特别标出“求”与“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首圣主求贤颂。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末句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意思是“空自、徒然”),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词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真是极具抑扬吞吐之妙。
会计社区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会计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6: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与箨龙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暑旱苦热
王 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哪一联?请作简要分析。
(2)你认为本诗在表达上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崖州:今海南岛海口市。李德裕:唐武宗时的宰相,唐宣宗时被贬崖州。
(1)以上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点?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勝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物?诗人抓住哪些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赠刘景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第二句中有“不觉有离伤”之语,诗人当真没有离伤吗?请作简要分析。
(2)三、四句于送别诗中另辟蹊径,你认为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

1.(1)直接以意象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2)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怡然自得之乐(或怡然自得的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1)尾联。尾联写不能携天下人同往昆仑、蓬莱这样的清凉之地,怎忍自己一个人独自享受,表达了诗人愿与人民同凉热、共甘苦的思想感情。(2)答题要点:写天气的炎热、干旱,运用了拟人(“清风无力屠得热”)、比拟(“落日着翅飞上山”)、夸张(“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等手法,联想丰富,想象奇特,生动形象;写对人民的同情,情真意切,全诗境界开阔而高远。(从其他方面回答,若言之成理也可)
3.(1)《山房春事》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萧条、衰败景象的慨叹和对于昔盛今衰的感伤。《登崖州城作》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以及有家难归的痛苦、绝望心情。(2)《山房春事》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这两个不调和的画面,来表达思想感情。《登崖州城作》通过登城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抒情方式上都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含蓄地借景抒情。
4.(1)韩愈写的是早春,诗作能摄取春之魂,先以“润如酥”突出春雨的特点;“草色遥看近却无”传神地写出了雨后春草远望和近看的不同景色,给读者无穷的美感。苏轼写的是初冬,“荷尽”“菊残犹有傲霜枝”既是写景,又是咏物喻人。(2)“菊残犹有傲霜枝”与“荷尽已无擎雨盖”对仗工整;对菊花已残但枝干尚能傲霜独立的描写,既写了景、咏了物,也借物喻人,赞颂了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最后一句既是实写,也是借代(代指初冬时节),作者把萧条的初冬描绘得富有生机和诗意,表现出旷达明朗的性情和胸襟,可谓语浅情遥。
5.(1)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之感,但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一览无余的直说更生动、更耐人寻味。(2)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青山云雨、明月之夜,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
会计社区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会计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会计|关于我们|联系方式|站务合作|友情链接|帮助中心|会计社区 ( 京ICP备12013966号 )

GMT+8, 2025-11-23 01:05

Discuz! X3.5

萨恩课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